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雜志日前發(fā)表了一項華西醫(yī)院國家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鐘治暉博士的原創(chuàng)研究,該研究發(fā)明了一種非人靈長類體內留置采樣腦脊液的方法并將該方法成功應用于非人靈長類缺血性腦卒中模型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功能損傷的實時監(jiān)測與評價。
腦卒中(中風)是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臨床致死數(shù)量位居第二。長期以來相關藥物的開發(fā)主要應用嚙齒類動物模型,這造成臨床轉化率很低,至今僅有極少數(shù)的藥物通過臨床試驗而進入市場,而且使用條件極為苛刻,無法對大面積的臨床患者提供幫助。
由于對臨床轉化率的較高預期,以非人靈長類作為動物模型進行腦卒中研究被寄予厚望,但高昂的成本阻礙了其廣泛應用。本研究中發(fā)明的留置采樣法,可以重復取得實驗對像的腦脊液,從而用很少數(shù)量的實驗動物即可對缺血性腦卒中模型術后長達7天的血腦屏障損傷進行縱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相對于嚙齒類動物模型,非人靈長類可以提供更大量的腦脊液,因此使得檢測腦脊液中的痕量蛋白成為可能。除了血清白蛋白,本研究還完整檢測了腦脊液中金屬蛋白酶家族(MMPs)主要成員的時序性變化。通過對這些變化與血清白蛋白、腦梗死面積的相關性研究,本文還提供了一個缺血性腦卒中的活體評價組合方案,使腦卒中的非人靈長類模型可以完美服務于臨床轉化研究,必將為腦卒中新藥開發(fā)開創(chuàng)里程碑式的嶄新局面。
通過與吉安得爾合作,本文將非人靈長類動物行為自動分析系統(tǒng)(PrimateScan, CleverSys Inc,美國)應用于模型的術后行為學評價。在動物清醒狀態(tài)下持續(xù)采集的精細行為學大數(shù)據(jù),為該非人靈長類模型在疾病機制和新藥評價的應用上提供了客觀、可靠、高效的全新方法。